Search

【開心,比什麼都重要】

大概五歲時,我陸續學了四、五年的琴。
  • Share this:

【開心,比什麼都重要】

大概五歲時,我陸續學了四、五年的琴。

但近三十年後的今天,琴鍵和音符的意義於我仍如摩斯密碼;鋼琴的距離於我仍是那麼遙遠,甚至是兩個世界。

細細回顧,其實兒時學琴的路途上有著許多無奈。

為什麼開始學鋼琴呢?我記不得了,如今甚至一頭霧水,「我怎麼可能曾要求學琴?」但母親告訴我:「五歲的妳說想彈琴,於是我們幫妳報名了鋼琴課,疼妳的爸爸更花了好大一筆錢為妳買了部鋼琴。」「我小時候多希望自己能彈琴啊。」母親偶而會補充這麼一句。

──

鋼琴很大,只能放在客廳。

而每次晚上練琴,奶奶剛好就在一旁看《還珠格格》或其他我也很想看的連續劇。

一開始,我去音樂教室學鋼琴,老師很有趣,儘管我頑皮又不專心。

後來媽媽改請了一位朋友阿姨到家裡授課。
朋友阿姨教琴嚴格。

每回上課,背景要不充斥著電視聲,就是大人們此起彼落的聊天聲。這樣的情況導致我非常容易分心,但同時身旁又傳來阿姨嚴峻的眼光,以及她啜飲黑咖啡的苦味。這些環境因子,都讓我的學習興致開始低落。

漸漸地,我不記得為什麼要學琴,小小的腦袋只記得「學琴很難」的無聊、「爸爸花了很多錢,不要浪費」的壓力,以及「別人家的姊姊琴彈得很好」的比較。

學琴期間參加過幾次表演,某次表演完,媽媽轉述親戚的話:「妳女兒怎麼琴彈得2266?」

這些如餅乾細屑般的小事,卻逐漸形成壓在我肩上,那越來越疲憊的大石。

後來一想到鋼琴課就鬧肚疼。如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日記裡,最常寫的事情是:「希望老師今天不要來上鋼琴課。」

曾跟媽媽說我不想學琴了,但最後往往還是得繼續學。

再掙扎了一、兩年,媽媽拗不過我,終於放棄了。

然而那個當下對我而言,卻是小小世界裡最大的自由。

──

昨天我的好朋友向我分享了她八歲兒子學鋼琴的事。

朋友說兒子才接觸鋼琴沒有多久,但在這短短幾周時間裡,他已然為鋼琴深深著迷,而進步也飛快。

每天上學前,孩子總是把握時間練琴,下課後又旋即回到鋼琴前,只因為彈琴有著讓他「破關」的開心及成就感。

而我這位朋友所做的,只是從旁陪伴兒子,幫他一起找出「彈鋼琴之於他」的樂趣。

──

隨著連日的午後雷陣雨,某些感受在我心中被反覆洗刷地越發清晰。

當我在海外時而焦慮,時而懊惱為何我的孩子中文能力遲滯不前?有時甚至氣急敗壞地想朝他們大喊:「中文很重要,你長大就知道!」朋友的這一席智慧,就會如雨輕輕、慢慢地澆熄我因為心急而起的氣焰。

孩子真的不會明白大人所定義的「成功」與「重要性」跟他們有什麼關係。

孩子想知道的,純粹只是──當我做這件事時,開不開心?

於是,我願意放慢腳步,透過循循善誘,陪孩子找出屬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機。

孩子也一再用他們的方式告訴我們:慢慢來,比較快;開心,比什麼都重要。

(圖為小丹第一次的圖書館行)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這裡是澳洲吉爾家! 麗莎,生於臺灣八零後。 異鄉遊子,在此紀錄一家四口的生活喜樂與哀愁、以及陪伴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歡迎你/妳一起和我們啜飲育兒苦水樂事,或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! We are a family of 4: Mum,Dad,Lara, Brandon! Here is the place we share our daily life/ parenting/ Mandarin Learning in Australia. Welcom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have fun with us!
Lisa,生於台灣80後,目前與先生與兩個孩子定居澳洲布里斯本。在此分享澳洲親子生活,些許人生反思,以及陪伴兩個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
View all posts